Let’s Summarize #
GM模型
go1.1之前的调度模型是GM模型,有一个全局goroutine队列global queue,它的问题是:
- 访问global queue中的g,需要通过一个全局锁,锁粒度大,锁竞争严重;
- global queue中的g被恢复执行后,不一定在原来的线程上恢复,也不一定在原来的核上执行,cache命中率低;
GMP模型
go1.1开始,引入了新的调度器实现GMP模型,引入了一个局部的local queue,这个改进能够在P local queue有g时避免去锁定global queue,也就减少了锁定了整个scheduler的情况。
goroutine调度粘性
破坏了调度粘性
因为引入了P,M会优先执行P下的local queue中的g,g调度到哪个m执行就有了一定的调度粘性(affinity),但是这个调度粘性也会在某几种情况下被打破,比如:
-
GMP是一个work-stealing调度器,m会在本地P local queue空时,尝试从其他地方获取一部分g来运行,比如从global queue,这里没有的话还会从netpoller中获取网络IO事件就绪的g,再没有就从其他P的local queue中获取一部分,这样相当于其他P的g没有在原来P关联的M上执行,打破了这里的调度粘性;
-
系统调用,当一个系统调用发生时(文件操作、http调用、数据库操作等),go会将当前正在运行的操作系统线程给挂起(不可中断等待状态),并且会创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线程M来处理这个P上的local queue中的g,后续执行系统调用的线程恢复后有可能会去处理其他P上的g,这也打破了这里的调度粘性;
保护调度粘性
为了减少打破这里的调度粘性,这两个限制可以尽可能去避免,以优化性能。
g、m之间的粘性,m、p之间的粘性,说白了都跟运行时依赖的缓存数据有关系,如果打破了粘性,缓存命中率下降,性能就会受影响,这个很好理解。所以go中也针对上述问题做了优化,比如一个陷入阻塞系统调用的m恢复执行后可以通过steal或者retake的方式来争取获取原来的P,也是一个办法吧,这部分了解就可以了。
对于chan send/recv引起的goroutine阻塞恢复问题,如果goroutine恢复后排在P的local queue的末尾,如果前面有其他goroutine执行,那么大概率这个goroutine会被其他的P上的M偷走,那么当前这个g就要和之前的M、P脱离关系了,一些缓存数据就无法复用了,为了减少打破这里的粘性,赋予了chan阻塞恢复的g更大的调度优先级,比如不将其放到P的local queue,而是将其放到P的runnext中,这样下次就可以立即执行了。
调度粘性的优势
p上有mcache、gFree,m上有tls,m运行g申请小于32K的内存是从p.mcache中分配,维持g、m、p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复用之前p上建立的mcache,也有助于m创建新的g时复用p上之前维护的空闲g列表。
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,这里暂时先不展开了,想全了再展开。TODO
see:https://sourcegraph.com/github.com/golang/go/-/blob/src/runtime/runtime2.go#L613